當前全球經濟正站在技術革命與產業重構的關鍵拐點,各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競合日趨激烈。前者是夯實當下經濟韌性的“支柱”,后者是搶占未來先機的“王牌”,二者共同構成突破增長瓶頸、改寫全球競爭格局的核心引擎。


戰略性新興產業: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支撐
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為基礎,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先進產業。這類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、物質資源消耗少、成長潛力大、綜合效益好四大特征,是培育新動能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載體。例如,人工智能通過算法優化提升各行業效率,生物醫藥通過基因編輯攻克疑難病癥,均體現了其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的特點。
中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經歷了從“七大領域”到“九大產業”的迭代升級:
2012年:節能環保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、高端裝備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。
2023年:新增航空航天、海洋裝備兩大領域,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技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汽車、綠色環保、航空航天、海洋裝備九大產業體系。
地方創新:深圳等城市進一步細化,比如將人工智能從軟件與信息服務中獨立為單獨集群,新增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。
技術創新策源地:人工智能、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突破,推動“卡脖子”技術自主化。例如,中國超導量子團隊研發的“祖沖之三號”原型機,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快千萬億倍。
產業升級催化劑:新能源汽車帶動動力電池產業鏈全球領先,2023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占全球60%以上。
國際競爭制高點:美國通過《芯片與科學法案》投入520億美元爭奪半導體主導權,歐盟以“綠色新政”推動低碳產業重構全球價值鏈。


未來產業:定義人類發展的前沿領域
未來產業是基于前沿科技突破,當前處于孕育或產業化初期,但具有顛覆性潛力的前瞻性產業。這類產業技術成熟度低、不確定性高,但市場空間巨大,例如腦機接口可能重塑醫療與通信模式,合成生物或將改寫材料生產范式。
全球主要國家目前著重聚焦以下六大方向:
智能領域:通用人工智能、具身智能、腦機工程。
量子領域:量子計算、量子通信。
生物領域:細胞與基因治療、合成生物學。
能源領域:氫能與儲能、可控核聚變。
空間領域:低空經濟、商業航天。
材料領域:前沿新材料、原子級制造。


全球產業布局:區域競合與生態構建
航空航天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、中國商飛、航空工業集團、銀河航天、中國衛通等,集中布局在衛星制造、載人航天、商業火箭、航空發動機、衛星互聯網等領域。
海洋裝備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中船集團、中交集團、大連重工、亞星錨鏈、中集來福士等,集中布局在深海油氣開發、海洋風電、船舶制造、海洋觀測裝備等領域。
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華為、中興、中國移動、中國電子、萬潤科技等,集中布局在5G/6G通信、半導體、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。
生物技術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國藥集團、藥明康德、永泰生物、邁瑞醫療等,集中布局在基因治療、細胞療法、創新藥、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。
新能源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寧德時代、隆基綠能、金風科技、中國三峽集團等,集中布局在動力電池、光伏、風電、氫能、儲能等領域。
新材料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中國建材、中鋁集團、鞍鋼、邢臺鋼鐵等,集中布局在高性能合金、先進陶瓷、半導體材料、碳纖維等領域。
高端裝備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中國中車、三一重工、徐工機械、沈陽機床等,集中布局在工業機器人、智能裝備、軌道交通、海洋工程等領域。
新能源汽車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比亞迪、特斯拉、寧德時代、理想汽車等,集中布局在整車制造、動力電池、智能駕駛、充電設施等領域。
綠色環保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中國節能、碧水源、北控水務、航天科技等,集中布局在污水處理、固廢處理、大氣治理、環境監測等領域。
腦機接口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Neuralink(美國)、BrainCo(中國)等,集中布局在醫療康復、智能穿戴、軍事應用等領域。
合成生物學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Ginkgo Bioworks(美國)、弈柯萊生物(中國)、藍晶微生物(中國)等,集中布局在生物基材料、醫藥中間體、農業育種等領域
低空經濟產業:重點企業主要有億航智能、小鵬匯天、深圳科衛泰等,集中布局在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、物流配送、應急救援等領域。

美國:通過《國家量子計劃法案》投入超10億美元建設12個量子研發機構,谷歌、IBM 等企業主導量子硬件與算法創新。
歐盟:以“工業 5.0”為綱領,推動綠色制造與數字化轉型,2035年目標實現碳中和。
日韓:日本投資10萬億日元復興半導體產業,韓國立法豁免芯片企業工時限制以應對技術競爭。
長三角一體化:上海張江、合肥科學島、蘇州工業園共建量子信息產業聯盟,共享科研設施與人才資源。
國際標準爭奪:中國主導制定人工智能倫理框架,美國推動量子通信國際標準,歐盟力推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重塑全球貿易規則。


挑戰與未來趨勢
技術轉化斷層: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轉化率不足30%,需強化中試平臺與成果交易市場建設。
要素配置失衡:中西部地區人才、資金外流,需通過“飛地經濟”等政策引導資源均衡布局。
國際規則博弈:技術封鎖與供應鏈“脫鉤”風險加劇,需構建“雙循環”產業生態。
技術融合加速:人工智能 + 生物醫藥催生精準醫療,量子計算 + 新材料推動研發周期縮短50%以上。
場景驅動創新:深圳開放低空經濟測試空域,上海打造“元宇宙”特色產業園區,以應用倒逼技術迭代。
治理模式創新:歐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建立分級監管框架,中國探索“沙盒監管”包容新業態。

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競爭,本質是科技創新能力、產業生態構建、全球規則制定權的綜合較量。以動態分類體系、跨區域協同機制、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抓手,才能在全球產業重構中逐漸占據主動。
未來,綠天使將依托自身成熟的產業孵化體系、跨區域資源網絡及“孵化+投資+輔導上市”服務模式,調動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技術資源、區域產業集群要素及創新服務模塊,促進區域產業生態閉環構建與產業均衡發展,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,貢獻力量。
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,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。以孵化基地為支點,調動、整合各方資源,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。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20個創業園區和26個產業園區,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,孵化企業3000余家,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。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,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+投資+加速+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,打造鏈條式、專業化、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。促進產業新模式、新業態、新技術的升級,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,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、科技化、國際化,助力行業整合,促進產業升級,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。